文 /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伍梦洁 编 / 班亚
【搜狐健康】12月3日,韩国新人演员车仁河被曝受抑郁症折磨自杀身亡,这是近两个月内韩国第三名艺人自杀。WHO的一项报告显示,每年自杀未遂的人次比自杀人数多20倍,并且5%的人一生至少有过一次自杀行为。
自杀,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,从未在我们身边消失过。“如果能早点发现他有想死的念头,我们肯定不让他一个人呆着了”……亲朋们懊悔,却也无法挽回自杀者的生命。然而,自杀并不是无迹可寻,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语、情绪、行为这三个方面,觉察周围人是否有自杀的倾向,伸出手帮他们一把。
言语:判断当事人有无自杀念头
从平常的言谈交流中,就能做出当事人有无自杀念头的第一判断。
1.自杀性言语
“你觉得自杀是怎样一件事?”
“如果要自杀,你打算怎样去做?”
当一个人有自杀念头时,他们通常会和周围的亲人朋友谈论自杀相关的话题,大多会出现类似上述的自杀性言语。
2.生死意义的言语
“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?”
“活着真没意思。”
“我对这个世界真的很失望。”
“人死了还会有痛苦吗?”
这些探讨死亡、质疑生命意义的言语,也可能是当事人准备自杀的重要信息。
情绪:当事人有持续的恐惧、抑郁
有自杀倾向的人,常常表现为急性的恐惧不安、持久而严重的抑郁等情绪状态。当然,当事人情绪出现大幅度转变时,也需要警惕,这些也可能是他们起意自杀的信号。
1.活泼突然变得抑郁
原本健谈活泼、外向善交际的人,突然变得不苟言笑、低沉寡语、唉声叹气,不愿与他人来往。这种情况较为常见,是抑郁的典型表现,人们很容易发现。
2.抑郁突然变为高兴
原本情绪低落、闷闷不乐、寡言少语的人,或者因遭遇不幸事件而抑郁的人,突然一反常态地开心起来,这种情绪变化往往让人误以为当事人正在好转而容易被忽视,这需要引起周围人的关注。
行为:当事人自残、抗拒社交等
严重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,通常伴有反常行为的出现,比如长期将自己关在屋子里,拒绝同他人交往,或是突然间大哭大笑,反复无常,令人不解。自杀也不例外。
1.自残行为
自残,通常包括割伤、烧伤、给自己下毒等,是自杀行为的重要前驱征兆。其中,自杀未遂,是自杀的最主要和最显著的征兆。
2.抗拒社交
有自杀想法的人,通常会和身边的家人或朋友渐行渐远,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够好,或者别人不理解自己,社交没有意义。同时,也会对之前感兴趣的事情兴致下降,所有事情看起来都不重要。
3.莫名馈赠
当事人可能会把贵重物品或珍爱的东西送人,他们会认为,把对自己重要的人或物托付给亲友,在死后或许对他们能有所帮助。
4.撰写遗书
一些特殊情况,比如结婚、生养小孩、进入老年、创业或者深爱的人将要去世,会触发一些人撰写遗书。但是当周围有人因心情郁闷写遗书时,一定要予以关注,问问他们为什么。
5.告别仪式
自杀者在决定自杀后,很可能还有一个最后的告别。
言语上的告别,例如“以后你要多多照顾我们的孩子”、“如果我死了你会不会想我”、“以前是我做错了太多,对不起,以后不会再给你添麻烦了”、“明天早上你醒来之后,你就永远看不见我了”等。
行为上的告别,比如突然请朋友吃饭,并和朋友说一些奇怪的话,或者去照一些正式的相片,而这些相片并不是现在所需要的。
日常生活中,从一言一行一情中,可以初步识别周围的亲朋好友是否有自杀的想法和决定。如果我们能给予多一份关注,多一份问候与支持,或许就可以从死亡线上挽救回一个宝贵的生命。